一種玩具地球儀在美國賣88美元,而生產它的中國廠家只賺到3美元,我外貿公司僅賺5美元。目前美國50美元以下的日用品中國貨比例高達80%。中國企業為何獲利如此微薄?
前不久,一位國內的朋友到美國考察,回國前花20多美元給孫女買了一個漂亮的洋娃娃,但打開包裝后發現,上面貼著MADE IN CHINA。這位朋友覺得在美國買個中國產的洋娃娃帶回去有點不合適,想買個美國產的洋娃娃,找來找去找不到。要想在美國買到買得起又不是中國造的東西還真不容易!
中國制造并不等于中國品牌
實際上,同這位朋友有過類似經歷的中國同胞也許不在少數。記者曾問一位到美國考察零售業的中國朋友考察中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國制造”。
的確,“中國制造”如今在美國的許多日用消費品商店里可以說是鋪天蓋地。在一般商品中,中國產品所占比例一般在30%以上,部分產品如玩具、箱包、鞋襪等則占到50%左右。就連美國市場上出售的美國國旗也有很大一部分是MADE IN CHINA。
美國商店最早推出的減價商品大都是中國生產的,降幅有時超過60%甚至更高。而歐美發達國家生產的同類產品卻很少減價,即使減價也是象征性的。記者就這一現象詢問一位在美國商店工作的朋友,她說這并不是因為中國商品質量不高,而是由于進價較低。商店減價只是為了促銷,絕不會做虧本買賣。實際上,美國商店都比較樂意出售中國產品,因為中國產品質量穩定可靠,價格具有吸引力,即使減價出售,仍有利可圖。
中國企業應擺脫打工仔形象
中國產品為何在美賣不出好價錢,中國企業為什么不能獲得更多利潤?記者為此走訪了我駐紐約總領館商務處官員、美中商會有關專家及在美的中國企業主管。他們認為,主要原因是缺少品牌、不能在美直銷、國內企業間惡性競爭、不了解美市場規則、缺乏應變能力等。
提高附加值可以使中國產品賺到成倍的利潤。美國專家說:中國蘋果一點不比美國差,但卻賣不出好價錢,因為缺少能帶來高附加值的后期制作:清洗、打蠟、包裝、運輸。紐約唐人街一些中國特產店看準了這一點,它們從中國進口散裝土特產,在美進行后期制作,打上美國標簽,價格自然就上去了。
香港商標注冊處
香港商標注冊處在一八七四年開始運作,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商標注冊處之一。除負責注冊商品商標外,由一九九二年開始香港更注冊服務商標。由一九九六年四月至一九九七年三月為止,商標注冊處收到的申請達16,708份,而過去數年,申請數目一直穩步上升。